首页 > 封面 >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中国气派”的代表 康辉:平凡人 不凡路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中国气派”的代表 康辉:平凡人 不凡路
时间:2020-06-10 11:34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王雅静 摄影 解飞 美编 刘鹏


  很多人都是通过《新闻联播》的平台认识了主持人康辉,他在每日晚间的7点钟准时出现在大荧幕,播报当日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消息。如今,“康辉”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热搜网站的排行榜前列,这位主持人变得有些不一样。他在严肃的《新闻联播》中偶尔语出惊人,他拍摄当下流行的vlog(短视频)记录国家重要时刻,他还在综艺节目中做出犀利点评……《新闻联播》主播的严谨刻板印象忽然变得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些多种传播形式的尝试让康辉也觉得新奇有趣。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当然,过程有焦虑紧张,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收获。

  对他来说,首次撰写新书《平均分》的写作经历也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人生巅峰’,唯有努力让平均分保持增长。”书中收录了康辉的一篇篇随笔,记录下一个媒体人从“不适合”到“国脸”的逆袭手记,从“别人家的孩子”成长为“中国气派”的代表。康辉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这样的经历让他拥有了一条不凡之路。


康辉:
  1972年1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主播,中共十九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全国最美志愿者”获得者。
  正式举办新书发布会之前,康辉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接受媒体的专访,他早早到了采访现场。在一间三面落地窗的通透房间,窗户外面的积雪还未融化,收拾完毕发型,他抽出空喝了口水,“久等了,我们开始吧。”


平均分

  过去的2019年,康辉做了很多事儿,其中,写完了一本书还是一件有些许惊喜的事情。在出书之前,他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断断续续与出版社沟通。“之前的几年,一是因为工作比较忙,静不下心。当然还有自己的一些犹豫。犹豫的地方就是我不确定自己的经历、故事和感受足以丰富到支撑一本书吗?”
  当康辉终于下定决心写书之后,不超过半年的时间,《平均分》便顺利出版。“书中的内容收录了我之前的一些演讲、约稿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全新内容,包括读书体会、对电影的情结都是最新的补充。”
  写作都是利用见缝插针的时间,例如工作结束后,或是出差途中的空余时间。“我一开始不习惯在电脑上直接敲,还是喜欢先用纸笔,有时候是先写提纲,一点点往里填内容,有时候是想到一段话就赶快记录下来。”
  在一次出差回来的动车上,列车夕发朝至,车上的乘客大多呼呼大睡。有时候,黑暗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当时在列车上的康辉不想打扰到别人,就用手机的光亮照着开始写。“在一片黑暗中藏着无尽的未知。一道光投射进黑暗中,在光的世界里,有无数的影子,它们或近或远,或实或虚,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是康辉在《那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我与电影》这一章节的开头部分,也是那个在列车上的夜晚笔触下的思绪。
  书中还有一些内容是一瞬间情绪的记录,就像是康辉写给妈妈的一篇《写给妈妈:不是祭文的祭文》,这篇文章是康辉在出差的飞机上完成的。
  2018年11月15日早上,正在机场等候出国报道的康辉接到姐姐的电话,知道妈妈去世的消息。任务在身,他只能忍痛如往常一样登上飞机。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他一次次地躲进卫生间,在飞机隆隆的马达声掩盖中,失声痛哭,而后收拾情绪,坐在座位上记下了那一刻所有的心绪。
  “在某一个时刻,我需要用文字这样的形式来抒发,我希望可以将当时的情感保留下来。给妈妈写的那篇文章看来看去都觉得那是当下的状态和情绪的如实记录,最后,这篇文字没有修改的全部收进书中。还有一篇文章是写我的小猫妞妞走了,妞妞离开的那天晚上,我把它放在盒子里面,准备第二天给它办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当时我就那么看着它,那一刻特别想要表达些什么,我就写下来了。”
  文字除了可以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可以成为日后了解自己的入口。在康辉之前的采访中,有人问他“最看重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什么?”他回答:“一个好人。”
  这个答案特别简单,很纯粹。康辉继续补充说:“好人就是对这个社会无害的人,做得更好一点,就是对这个社会有益的人。如果大家都如此,这个社会,乃至是世界都会是更美好的。当然,我觉得这也是理想化的说法,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没有那么平静、安宁、美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这种希望。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对世界、对人心怀善意,永远能保持清澈的眼光。”
  永远保持清澈的眼光,这与杰克·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的那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一样,即使在路上,遇见阴霾,蹚过泥沼,还是愿意倾听微风,细嗅花香。


网络红人

  2006年6月5日晚7点整,央视《新闻联播》熟悉的片头曲响起,康辉说出了他与全国观众在《新闻联播》见面的第一句话:“观众朋友们,晚上好。”康辉回忆:“那句话就像一道口子,让之前积攒的紧张全部顺势宣泄了出来。”
  那一次被称为“《新闻联播》迎来第三代主持人”。30分钟的直播顺利度过,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康辉继续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这次在《新闻联播》的亮相却让他心中有了一个梦想——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一有机会,他一定要让梦想实现。
  这次机会在2007年12月8日这天来临,央视的新老主播搭档亮相《新闻联播》,这是康辉与《新闻联播》真正的“第一次”相伴。
  工作二十几年,康辉亲身经历了祖国发展的众多重要时刻。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汶川大地震、《一起看奥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直播、上海世博会、党的十八大、国庆60、70周年电视直播解说等等,时光荏苒,在这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耳边总会听到一些熟悉的声音,这些声音背后正是主播们与团队前期不间断的默默工作,康辉正在这些人中间,与他们、与全国、全世界人民一起将这一时刻烙下烫着金边的印记。
  “每个人都是自己历史的书写者,而我的历史由于我的职业,得以与国家、民族的一些历史时刻有了某种交集,它让我的某些记忆变得如此厚重。”
  康辉说自己初次担任《新闻联播》主播的时候是陌生感产生的紧张,如今早已是熟悉的,但越来越了解,就越来越想要呵护。所以,这份紧张便一直不能放下。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手机端成为年轻人接收讯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提到《新闻联播》,年轻人都觉得不够新鲜有趣,甚至成为了他们口中“爷爷奶奶才看的节目”。但央视新媒体部门的团队共同创新,在以前严谨的联播中加入幽默风趣的点评,用硬核新闻与当下流行的vlog结合,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这样的新形式让康辉觉得新奇,他也十分愿意尝试配合。于是,康辉的“中美贸易锐评”让他第一次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之列,随后的vlog系列更是十分受年轻朋友的欢迎。
  “vlog这个系列能被大家看到有一点让我出乎意料,这次新尝试的出发点是想让大家觉得很硬核的新闻通过一个更加亲切的方式来传递,让《新闻联播》进入到不同的终端,让年轻的朋友更有兴趣。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如何把这些新产品和新方式带入更多信息点,希望可以把新闻中最核心的内容找到最核心的方式传播出去。”
  起初,康辉觉得拍摄两分钟的短视频会十分轻松,实际操作之后才发现,对于拍摄细节的处理相当有讲究,有时候,一条竟然要拍摄两个多小时之久,才能达到拍摄素材采集完整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学习,我原来会觉得做电视这么多年了,多少大部头的东西都做过,这一个两分钟的视频是不是不在话下。后来做的时候感觉真不是这样。当一些短促、碎片化但又一定要有内容的部分需要在视频中出现,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大的挑战。大家一直都在想着要拍什么?怎么拍?不同视角的比例都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重要的时政讯息达到有效传达。这些新媒体产品推出后,听到很多年轻人说,我又有兴趣看《新闻联播》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第一步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直在学习,这是康辉可以保持才思涌动的原因之一,他抱有好奇心和学习力,在每一次的新任务来临时,适度的紧张感会让他更加清醒。学会与这种感受相处不容易,康辉一直在这样做。


不一样的自己

  读书、观影、养猫、尝美食,生活中的康辉怡然自得。在康辉的家中总能在某个角落看到一本书,这些书籍方便到随手拿来即可读。“这些枕边厕上书对我来说,像是亲人、老友,随便翻开看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康辉读《红楼梦》,他说那是读出来“口角噙香”的一部书,那种细腻入味的感受,每次“品尝”都不会疲倦;康辉读金庸的书,其中豪情江湖的酣畅淋漓总让人血液沸腾,又会倏而慨叹冥思;康辉读《小王子》,这是一本从青年时代就开始陪伴的书籍,那让他接触“爱”,思考“爱”,像是迎接黑暗中的光一样……
  “我很喜欢《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对自由的向往令人欣赏,那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心之所向的。有人说,你喜欢他是不是因为自己做不到?那倒也不是,因为人们内心对自由的向往是共同的,不愿意让其他东西去污染它,我可以找到与这个人物相通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这应该就是那种遥远的相似性,人的性格有很多不同的侧面,康辉的朋友说他是“新闻性格”,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事,康辉都是严谨认真、一板一眼,这与他的职业相关,必然会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一部分。“在新闻中,我们所说的新闻语言就是去掉所有信息之外的冗余,只有一个最准确的信息。有的朋友会觉得我就是一板一眼的,当然,我性格当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但没有一个人的性格只有这一方面,看到现在网络上还有人说我‘呆萌’,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康辉如是说。
  采访临近结束,康辉有些感叹,就像书中所写:“年近知天命,天命何为,我仍不敢说尽知。唯一已了然的,就是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从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直是康辉身体力行的做事准则,他同样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其他人。
  “若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在人生的赛场上、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也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也许就能再站上一级台阶。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平均分》



Q=《北京青年》周刊

A=康辉


 Q:在“我不是播神”这一章节中,您“坦白”了几次在直播中的失误。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直播失误情况呢?如何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和经验?
  A: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失误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在工作当中永远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给自己定下了这一个“不完美”的标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趋近完美的标准,来驱使自己一步步做到。一旦给自己留有余地,就会有所放松,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对待工作当中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越是这样,越容易出现失误变形。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树立起一个严格的标准。这就是我对待现在失误的态度。如果出现了错误,就去承认错误,不需要找更多的理由,可能是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催生促成了这样的结果,但从个人来讲,我们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从自己检讨,至于控制不了的因素只有依靠大家的合作去避免,最后才能够有一个趋近完美的结果。
Q:在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日本前段时间出现了机器人主播播新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主持人会因此有紧迫感吗?主持人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A:不仅仅是日本,中国也有,前段时间央视网也有尝试,他们采集了我个人的声音、特征等去制作AI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形象。
  很多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是不是会取代人类,我个人倒是没有那么悲观、恐惧。机器和人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实现的是人与机器和谐共处。不管如何,人工智能都是在模拟人的智力或是情感,我相信,未来甚至是现在,从技术的储备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能够实现最大程度模拟和还原人的形象。但人类最细微的情感的表达、沟通和交流,是机器永远实现不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像是镜子,在反射人类的情感和肢体语言,但前提都是需要人类做出相应的信号,镜子本身不会创造动作去表达你的情绪。
  现在的电视、短视频这些传播形式都是在模拟人际交流,人还是希望可以有类似于面对面的沟通。这种沟通才可以让彼此感受到温度,是活的交流,不是冷冰冰的。
Q:在最新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上,大家都对您的新闻储备量十分敬佩,说您“开口即申论”,您平常都会如何积累新闻消息呢?
  A:这个称赞是过奖了。主持人大赛上的很多考题的设置都是在我们工作的范围内,我们接触过肯定是有印象,真不是随便给我一道题我就马上能反应出的。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会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的信息。在播音专业中,有个词叫做“广义备稿”,说到“备稿”,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今天新闻的稿件要提前看一下。这种备稿在我们的专业中是狭义的备稿,更加广义的备稿就是要注意关心、收集在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信息,或是关注度很高的信息,作为你的储备,在工作中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去调用的信息。可能你今天播出接触到一条信息,最好是把这条信息背后的更多内容都了解一下。这些背后的信息不一定每次都会全部呈现在工作中,但如果没有这些,你在工作中给大家提供信息时,你心理上会显得单薄。
  Q:怎么理解您在节目中说的“颜值即实力”这句话?当时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A: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具备的能力真的很多,有表达、写作能力等等,当然也包括形象。作为公众人物,形象肯定是要大多数人所接受,愿意和这个形象的人有这样的沟通对不对?所以有时候,主持人的天赋之一就是你的形象,需要不给别人带来距离感,或者说是很有观众缘,大家愿意看你,这就是天赋,这个天赋不在于你多好看,而是个人整体的形象带给大家的印象和好感。
  Q:优秀主持人还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
  A:除了上述的一些条件外,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主持人是否可以不断在优秀的路上往前走,取决于他是否常怀一颗真诚的心。这句话听起来可能会有些虚无缥缈,但你有没有始终真诚地对人、对事?这会在你每一次的表现、你的表情、你的言语中体现出来。工作时间越长,你就越没有办法去掩饰自己,人们越能够发现你是否真诚。
  很多年轻的同行都迫切想知道成为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如何去努力,当然硬实力很重要,但我认为,这份真诚的重要性更会日渐凸显。
  Q:您最想与当下年轻人交流的理念是什么?
  A:之前有过很多机会去高校交流,2011年的时候,我和那会儿的大学生交流过一个主题,就是成长。现在想来,我们一直在共同成长。虽然我40多岁了,但也不一定比20多岁的人更知道在世界上如何行走。我们依然需要对自己、对责任有更准确的认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那个人。我想一直和年轻人就这个主题交流下去。
Q:马上进入2020年,说一个新年小愿望吧。
  A:每年的愿望几乎都一样,而且恐怕不是什么小愿望。第一个愿望是世界和平,听起来很大,但只有世界和平,每一个国家的人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第二,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健康平安快乐,看到你关心的人平和快乐比自己获得更加开心。第三,有多点时间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



时刻保持“归零心”



Q: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A:要说见证共和国发展的变化,我肯定要感谢我的职业,我的职业能让我成为在国家发展变化过程中,很多重要时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说到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国家越来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越来越焕发出创造性。这让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机会和可能。这是我个人很深的一点感受。
  Q:说一件在你记忆中,你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A:刚刚说到了我的职业让我见证了很多重要的时刻。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那一刻我在香港的会展中心,我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那一年我25岁,正是这件事让我对于“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尊严。那是我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受益终生的一个时刻。
  Q:你要送给祖国什么祝福?
  A:希望国家永远和平安宁,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Q: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样理解“追梦”的?
  A:我觉得,梦想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字眼。当我们心中有梦想的时候,我们永远就会对未来有希望,我们向前走的脚步就永远可以踏实有力。追梦并不容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所以,在未来,在每一个中国人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还会有很多的困难。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一次次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一定可以跨过障碍,去实现我们在追梦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Q:在你追梦的过程中,你认为激励你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的?
  A:成功说不上,我只是在努力做着需要我做的每一件事。我希望把现在正在做的事认真做好,也许这一个又一个的“做好”积累起来就是希望得到的结果。我越来越体会到,在追梦过程中激励我的是“责任”两个字。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一个群体中,在家庭中都有一份责任。只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就会在追梦路上有所收获。
Q:当你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如何体会?
  A:我觉得,荣誉感和自豪感就是当你完成一件事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那一瞬间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荣誉、自豪放下,去继续接下来的事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很多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中,有一个词叫做“归零”,每一次任务完成后都需要再从零开始。
  我想,对我的工作、职业、人生来讲,面对每一步获得的荣誉,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一个“归零”的心态,把困难化解成我们不断的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