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新年艺术礼赞
新年艺术礼赞
时间:2024-02-01 13:56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图片及资料提供 北京今日美术馆 设计 崔洪洋




  每一个人开启新年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人们热衷于用行动来铭记这个岁尾年初的独特感受。我们不妨一起用艺术的方式开启2024年,体会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作为“周艺文个展”全球巡展的第五站,“和平广场——新童话主义:周艺文个展”正在展出,艺术家以和平、环保与爱为主题,向公众传达了崭新的观念与情感。而“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则突破了美术馆白盒子的空间,在另一个公众场所集中呈现佩谢近年创作的最新艺术作品,部分作品更是全世界范围的首次亮相。佩谢用其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对浓烈色彩与创新材料的匠心独运,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关切,将观众带入艺术家的奇想世界。此外,从一张纸的故事到南方小镇,从丢勒到马若骢……这场新年艺术礼赞已经开启,艺术家用专属语言为观众讲述着生活的不同切面。

艺术家周艺文
与鸽子一起发出爱的鸣叫




  作为“周艺文个展”全球巡展的第五站,“和平广场——新童话主义:周艺文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艺术家以和平、环保与爱为主题,向公众传达了崭新的观念与情感。
  周艺文曾提到,他的创作是以爱的方式打开人类的精神困境,发现问题并找到通向未来的路。“我寻求将艺术与爱重构的多种方式,并与鸽子一起向世界发出爱的鸣叫。这是我的立场与态度。”周艺文表示。

用艺术之力唤起人们的思考


  走进展览现场,一组飞翔的鸽子映入眼帘。这是展览的第一单元《和平广场》,雕塑作品《沉睡的天使》、大型场地装置艺术《和平广场》,以及架上绘画“和平广场”系列在这里与观众见面。艺术家周艺文传递了他对世界和平的愿景,希望人们在和平广场能够感受到共同的理想和梦想。这组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呼唤。
  和平天使的声音如清风拂过,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他们展开羽翼,舞动在自由的空间,不受任何束缚。那婉转的旋律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自由的向往,如同天使般在音符中散发着光芒。和平的天使在歌唱,这是一组奏响自由与和平乐章的作品,翱翔于无拘无束的蔚蓝天际。这些作品收录在第二单元《天使在歌唱》中,展出了装置作品《梦想的翅膀》,架上绘画《孤寂与繁华》《天使在歌唱》《我们我们》《守望甜蜜》《织爱大会》。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三单元《绿马时代》,翠绿的晨光犹如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一片宁静的绿洲,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光明和生命力的时代,绿马如同一首朝阳般的诗,被艺术家的画笔荡漾在现实的画卷中。
  第四单元的《保鲜期》由装置作品《保鲜期》,以及架上绘画《保鲜期九章》《生命的状态》《甜蜜的猫》构成。樱桃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它不仅象征着爱情、幸福和甜蜜,更蕴含着珍惜的情感。周艺文通过绘画作品和观念作品的相互呼应,樱桃的隐喻是对时间与可持续性主题的探讨,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时间流逝和生命珍贵瞬间的重要性。
  第五单元《天使的诞生》展出了雕塑与装置作品《沉思的天使》《天使的诞生》,以及架上绘画《天使诞生系列》。新生命的诞生,犹如天使给人们带来一片新生的光辉。新生活如清晨的曙光,充满希望和活力。天使的降临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新能量,这是一场奇迹的开始,散发着幸福和梦想的芬芳。
  最后一个单元叫做《母语》,展出新媒介装置作品《母语》。芦苇深处传来鸟鸣,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青葱的山峦环绕,仿佛是大地的拥抱。熟悉的故土沐浴在金色阳光中,散发出土地的芬芳。空气中弥漫着自然的香气,让人们陶醉于那份原始而美好的故土情怀。架上绘画《故乡记忆》,对周艺文来说,故乡是孕育他生命的地方,原生态的面貌勾勒出如诗如画的记忆。
  策展人吕红荣在展览前言中强调,通过这次展览,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周艺文作为童话作家和艺术家对和平的热忱和愿景。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满足审美需求,更承载着传递积极信息、关注社会问题和引发观众思考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展览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之力唤起人们对和平、社会正义和全球问题的深刻思考与积极行动。


和平广场——新童话主义:
周艺文个展

  “和平广场——新童话主义:周艺文个展”呈现了近30件架上绘画、场地装置艺术、雕塑艺术、数字光影艺术作品,展厅分为前厅和6个单元,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办。



  1.2.3.4.5.6.7.“和平广场——新童话主义:周艺文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展览现场


加埃塔诺·佩谢
重塑物与人的奇想世界


资料提供 UCCA Lab




  “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集中呈现佩谢近年创作的最新艺术作品,部分作品更是全世界范围的首次亮相。展览通过媒介多元、色彩鲜丽的立体作品,以其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对浓烈色彩与创新材料的匠心独运,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关切,将观众带入艺术家的奇想世界。展览进行同期还将邀请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大众策展人”(Guest curator),为公众带来多样化的展览解读视角和别样的互动趣味。

多领域的“探险家”


  加埃塔诺·佩谢1939年出生于意大利拉斯佩齐亚市,是一位集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等角色于一身的“探险家”,活跃于全球艺术舞台。他的艺术创作并不局限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还持续关注材料观念、现代都市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等议题,赋予作品持续的生命力与人文内涵。
  佩谢的创作拒绝一味的复制,也不拘泥于一种材料和工艺。他年轻时就曾发表宣言称“艺术应该有不统一的权利,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应该自由地创作,而不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1960年代的意大利是工业设计的创新时代,在经历过建筑学院的僵化和教条之后,佩谢自60年代起开始关注现代工业材料对于塑形的实践可行性,将材料的收缩性和弹性特质与设计理念和应用进行结合,如早期所使用的聚氨酯泡沫、家具产品中所使用的树脂。
  艺术家在运用手工制作模具达到“批量复制”生产的同时,又在使用材料和浇灌过程中脱离固定范式,通过调整材料配比、颜色、浇灌速度和角度,通过树脂材料在瞬时状态下的不确定性,为作品注入别样的生命力,赋予每一件作品独一无二的“面孔”。
  在加埃塔诺·佩谢5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在不断尝试实验与创新。《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赫伯特·穆沙姆(Herbert Muschamp)将佩谢跨领域的作品形为“一场可以与建筑比拟的头脑风暴”。




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月5日—2024年4月7日
  展览地点:
  POLPAS北辰荟2F

“多样化、不重复”


  “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通过媒介多元、彼此互文关联的系列座椅、桌台、灯具等作品,带领观众探索材料的可塑性、自然主义的色彩结构及其拟人化的呈现方式。
  2002年初,标志着佩谢“多样化、不重复”设计理念的“人无完人”椅系列诞生。此次展览不仅展出艺术家为纪念这一系列诞生20周年而创作的“差异是美”特别版系列椅,亦带来2002年“人无完人”系列中由佩谢亲手制作的边几原型。
  展览作品还囊括以相较于常规树脂更为柔软的特殊树脂材料创作的《小恶魔椅》,一体成型技术塑形而成的《花瓶》,突显艺术家对于材质不断精进的成熟理解和极限的创造性探索。《Fiona小桌》《笑脸镜》则是艺术家拟人化创作的具象体现,赋予其作品功能性之外的情感价值。
  展览还展现了艺术家探索家具灵活性、趣味性的《问号桌》和《鱼形咖啡桌》,亦为观众呈现佩谢关注环境、自然及现实问题的经典作品,如使用自然元素的《树叶展示架》,使用混凝纸浆混合树脂材料、模拟出树枝肌理的《树灯》,以具象造型致敬自然、色彩缤纷、乐趣盎然的《水果衣架》,以及探索自然与人文关联的《岩石地面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佩谢进行空间设计,艺术家在展陈设计上沿用了他熟悉的树脂材料,以意大利进口树脂在展厅地面打造了一条蜿蜒的蓝色河流,并以一块圆形的和平鸽图案象征其纽约工作室所在之处。艺术家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工作室实际上正与东河相邻,河流与和平鸽图案在展厅内的相对位置,亦是对纽约东河与佩谢工作室在地理上实际相对位置的复现。与此相呼应,艺术家工作室的部分场景也在展厅的特定区域内获得大致还原,让观众得以一窥这位不断颠覆陈规、挑战极限的艺术家的创作日常。



促进对话、关注社会议题


  佩谢将设计视作促进对话、关注社会议题的工具——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场景,相较于纯艺领域,设计具备更为广泛的启迪潜力。早在2021年,佩谢便与中国结缘,先后在深圳、北京及上海呈现三场个展,以其色彩缤纷、妙趣横生的作品为中国观众带来新奇体验。
  本次展览是佩谢第四次到访中国,相较于此前的巡展,本次展览意图跳脱出美术馆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在更为公共、开放、包罗万象的空间内展开一场艺术实践。作为一个集艺术、文化、商业及精致社交为一体的商业项目,一座蕴含新时代北京独有文化底蕴的“第二展厅”与“艺术岛屿”,北辰荟正为这场实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域,其与艺术相融而不止于艺术的包容性,亦与展览邀请艺术行业外的“大众策展人”参与策展的实验精神不谋而合。
  在这个整体与部分、人与环境被重新聚集联通,在由观众和作品共同建构的展览场域中,展览以实验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当艺术被放到一个更为“公共”“复合”的场域中,艺术又将被如何解读?实际上,“集合”(Assembling(S))为本次展览的核心议题。集合,首先指向了UCCA Lab所属的美术馆与展览所在的POLPAS北辰荟的传统功能——19世纪以来的物之聚集地。这种对物的收集与展示机制,已经深刻地嵌入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影响到如家居、办公室、娱乐中心等其他城市空间的营造。
  “Assembling”一词也有“装配”或“组合”的含义,“Assembling(S)”中可想象的复数形式则提示我们理解展览中“集合”的多种可能性。展览物品的陈列机制,在常规的美术馆中由策展人把控,单向传递给观众。而本次展览“集合”在艺术家佩谢的主导下,试图将这一单向机制变为双向或多向,并邀请有兴趣的观众共同参与完成这一转变。
  有趣的是,展览通过“策展人招募计划”,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观众成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们在艺术家的授意下选取3-5件作品进行“遮盖”,完成来自不同视角的“策展”。同时,展览现场也将呈现与观众互动的板块,每一位到访此处的观众都可以挑选自己心目中被“遮盖”的作品,从而构成观众个人化的策展“集合”,重塑展示物与观众的时效性场域。
  “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为探索艺术作品与新型现代场域的互动构建了一个生动可感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本人创作理念的奇趣探索,亦挑战着观众对设计、艺术、展陈本身的惯常认知。展览以艺术家多元化的作品、独特的策展理念和互动机制,不断拓展艺术、设计、展览的多重可能性,重塑了作品集合与观众的关系,消除了常规美术馆展览中作品与观众的隔阂。



 1.加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椅(差异是美特别版)系列》2022
  2.“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展览现场北辰荟北京2024
  3.左:加埃塔诺·佩谢《岩石落地灯(小)》2023树脂50×55×50 cm
  右:加埃塔诺·佩谢《岩石落地灯(大)》2023树脂48×42×94 cm
  4.加埃塔诺·佩谢《问号桌》2009树脂、金属160×351×74 cm
  5.加埃塔诺·佩谢《花瓶》2023树脂17×17×20 cm
  图片由UCCA Lab提供


艺术的观看之道


  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并影响着美学感受。正如陈丹青所说:“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那种最新鲜的感受力,就是一种可贵的无知。”在旅行中,美术馆、博物馆、画廊……都是了解一种文化气质最直接的方式。

从纸到纸
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2023.11.4-2024.4.7
长征空间,北京


  本次展览的内容主体,将是从吴与英格过往30余年工作中,精选出的近600张A4纸本创作手稿。此次展出的每张手稿,既可视作一件独立的作品,又往往介于草图、笔记、绘画、档案和日课之间——或者,不妨说,这些“A4”涵盖了超出狭义“作品”的诸多创造性变体:前身、起点、雏形、小样、本体,以及剩余。正是这种独特的属性,使得它们在各异的书写、描绘、涂抹、叙述与计算中,呈现出纷繁、玄远乃至荒诞的思考、感怀与致敬。另一方面,事实上,这近600张“A4”,依然仅仅是这个艺术家组合海量工作的冰山一角,它们横亘在将近40年的专注工作中,日积月累地连贯为思想、视觉、想象力、创造力纵横交织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南方故事
2023.9.26-2024.4.7
和美术馆,广东


  展览“南方故事”(Tales of the South)探索语境变迁、制度改革、媒介转变与机构沉浮对南方艺术产生的影响,将重新梳理150年来的南方艺术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南方艺术模糊、争议与对抗的切面,为观众呈现持续波动中的南方艺术图景。本次展览分为“断想与折衷:近代广东沿海地区的文艺思潮”“身份的存疑”“效率就是生命”“从出口进入”四个单元,关注狭义的“南方”,以广东与福建为核心。该区域的文艺思潮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至当代的艺术形态。



Nice Dog好狗
弗洛里安·克鲁尔个展
2023.12.2-2024.3.2
木木美术馆(798馆)


  此次展览聚焦艺术家过去6年的创作实践,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重要收藏的作品以及首次展出的最新力作。克鲁尔2017年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艺术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他于近年迁居纽约,其创作亦受到纽约城市氛围的影响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克鲁尔描绘了那些夜晚带给他的广阔无际、自由自在与不确定性。艺术家从生活经历和奇思妙想中汲取灵感,在想象的风景和室内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邂逅的诱人世界。他试图通过描绘原始需求、渴望和种种诡谲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人们的集体性脆弱。



丢勒版画作品展
漾·艺术空间,北京
2023.12.22-2024.4.14


  北京中德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漾·艺术空间正在呈现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大师丢勒的版画作品展。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丢勒版画的经典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国内首次对《野兔》进行展览。丢勒不断突破版画媒介的表现力和应用范围,将其逐渐发展成一项特别的艺术。对丢勒而言,这些作品不仅革新了版画这种媒介的潜力,也得以让他将古典主题引入北方艺术,使其成为德国文艺复兴不可避免的一颗璀璨星星。



马若骢个展:
猎人絮语
荔院空间,北京
2024.1.20-2024.2.20


  艺术家马若骢将动物作为一个借物喻人的道具,以描绘皮肉之下的人类情感驱力。作品中虚构夸张的骨骼、皮毛、肌肉光泽呈现着现代人在文明社会中动物性的碎片:他们无力的身躯被日光秩序的入侵切割和定格,而月光下的相爱则成为了反抗的方式。在暴力之外,爱是艺术家作品下的第二条线索,这道痕迹留在了命名之上。通过作品命名的诗性短语,来自情人的絮语、文学节选或人名的灵感,她将这些充满怜爱的文字和油画描绘的朦胧的注视相呼应。在光和动物之后,注视是马若骢内容构成中的又一核心元素。当目光跟随在饱含爱意的暴力轨迹之上时,得意的狩猎者也早已成为黑暗中被凝视的猎物。



知北游
方所,北京
2024年1月20日起


  方所,典出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作为公共文化的策划者和文化空间的运营者,人文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以当代生活审美为核心,涵盖图书、美学生活、植物、咖啡、时尚、展览与多元艺文活动,试图构建中国独一无二的新生活美学体系,提供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新可能。2024年1月20日,方所以“知北游”为主题亮相北京。开幕主题“知北游”出自《庄子外篇》,既是中国哲人对于“人生天地间”的终极思考,也是字面意思上知识人在北京的游历,表达了方所对北方广大之地的探索,和向文化多样性的远游。开幕期间,主题书展、艺术展览、系列文化活动、特色商品展等将同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