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4年春节档票房破80亿 惊喜与遗憾并存
2024年春节档票房破80亿 惊喜与遗憾并存
时间:2024-02-22 15:16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文 康荦 资料提供 各电影片方 美编 孙琳




  截至2月17日23时59分,2024年春节档档期总票房突破80.51亿,不仅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还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放映总场次、观影人次纪录。
  《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逆转时空》《第二十条》位列春节档档期票房前四位,单片档期票房均超过10亿。其中贾玲导演、主演的《热辣滚烫》是当之无愧的票房榜冠军,票房破27亿,口碑更是飙升,相关词条屡屡“霸占”春节期间热搜;韩寒导演、沈腾主演的《飞驰人生2》以24亿票房紧随其后,影片口碑更是如飙车一样远超前作《飞驰人生》。这届春节档影片的质量普遍受到观众认可,多部影片豆瓣开分在7.8分以上,淘票票和猫眼等票务端的评分也都超过了9.5的平均分。
  在这届史上最强的春节档中,最令人遗憾的两部电影是《红毯先生》和《我们一起摇太阳》。上映五日之后,《我们一起摇太阳》发布声明宣布退出春节档,两天后,《红毯先生》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这两部电影的退出令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感到可惜。尽管两部影片各有受众,口碑也不差,但是在春节档这个特殊时间段,依然打不过其他几部强劲对手。比如宁浩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红毯先生》,在撤档前排片已经仅剩1.3%,票房刚过8000万。同样撤档的还有两部动画片,《黄貔:天降财神猫》和《八戒之天蓬下界》也相继宣布退出春节档,择期上映。至此,8部春节档电影撤档4部,另外4部则合计占到档期大盘票房的97%。

电影《红毯先生》
尊重立场差异呼吁“有效沟通”


图片及资料提供 《红毯先生》片方


  由宁浩执导、刘德华领衔主演的电影《红毯先生》中,为拿影帝的天王刘伟驰(刘德华饰)与导演林浩(宁浩饰)合作拍摄农村题材,天王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感受农民的生活,却因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深陷沟通困境。导演宁浩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融入作品之中,通过荒诞的笔法放大了人与人之间身份、立场的不同造成的差异,真实地展现生活中被人们所忽略的因“错位沟通”而产生的现实问题。正如宁浩在采访时曾表达的,电影想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沟通。


  电影《红毯先生》由宁浩执导,刘德华领衔主演。影片通过天王刘伟驰的一系列荒诞遭遇,展现了在不同立场、视角偏差下,人与人之间无效对话的沟通困境。



对话导演宁浩:


  Q:为什么要拍《红毯先生》?为什么要聚焦演艺行业?
  A:《红毯先生》是想聊沟通这一话题,很多地区都有着一些冲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可沟通的情绪,情绪是哪里来的,情绪来自于不沟通、不可沟通,人跟人很难沟通的部分。人和人是很难换位思考的,为什么人和人做不到换位思考?因为我们会在人生中不断地给自己自我价值做肯定,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方法论去处事,认为自己是对的。在沟通不了时会彼此对抗,对抗就会上升到情绪。
  拍《红毯先生》的初衷是和刘德华有一个约定,这部电影从《无人区》之后就一直想拍,也一直在找机会和刘德华再次合作,《红毯先生》算是一个契机。在主题的选择上,受当下互联网短视频的影响,一直在思考短视频时代,应该拿出一个怎样的作品,在短视频里有很多值得表达的东西。所以作为电影人也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像短视频一样,拍摄记录身边的故事大家分享,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行业。
  Q:刘伟驰这个名字的隐喻?为什么要找刘德华来演?
  A:刘伟驰名字是一个代号,像一个香港地区的名字,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明星,曾经我们特别仰视的那一群人,是一个演艺界的代表,没有特指,符合经典时期明星的概念。以他为样本呈现沟通处境,更有一种代表性。
  选择刘德华是因为想和他合作很长时间了,一直在寻找和刘德华合适的题材,《无人区》就想请刘德华,时间没对上。平时的人物可能更偏城市蓝领,如果放在香港,他演一个明星角色身份很贴合。
  Q:电影中与娱乐圈相关剧情,是否为改编真实事件?
  A:电影里面的情节是创作的,不是有原型。戏里刘伟驰帮林浩拉赞助和金像奖颁奖成龙没到不是映射现实。关于没来拿奖部分,最初情节是刘伟驰没入围让他当颁奖嘉宾,但是被更红的人顶替颁奖嘉宾。拍戏经常是写了一个故事,但是发现现实生活中有。我从小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也不太八卦,拍完之后才知道有貌似对应的人。
 Q:为什么选择沟通视角?
  A:我很少主题先行,规定命题很拧巴。当我观察了,我也是从无意识的角度进,而不是理性的角度。当你发现了主题就要去思考主题,再反过来创作。关于沟通这个主题也是我感兴趣的,因为沟通就是一个可以拿出来谈一谈的问题。
  我小时候有一句话是“理解万岁”,这句话很简单,放到现在理解不简单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意志强化,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有个体意志,让我们不能换位思考。
  上一辈可能觉得,小孩一定要从小吃苦,因为我们小时候吃过苦,他就觉得这是个正确的路径,但有很多人没吃过苦的,因此这不见得不是一种路径和人生。所以每个人有自己的认识,就像铁匠和木匠,各种认知不同就会有争吵。
  现在有那么多的沟通工具,反而意见没有统一,更加碎片化了。有时候问题本身都不重要了,立场才重要。执念会变成傲慢,变成我的角度才是对的。你得放下执念,才能沟通。你站着和孩子说话你不知道孩子世界是低的。
  Q:怎么理解电影中的“沟通”?
  A:电影本身不是特别直白的电影,大多时间在呈现无效沟通下,大家的沟通失败的状态,那什么导致了我们沟通失败?是我执。对刘伟驰来说,是他的傲慢,是他自我价值的执念。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自我价值被肯定,不断被强化的时候,我执就出现了。
  Q:刘伟驰这个角色是导演的投射吗?你怎样理解刘伟驰身上的沟通不了?
  A: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电影主题更想表达沟通,由此开始延伸讨论。影片的每个人都在沟通,但没有起到“沟通”的效果。电影与观众的沟通是良性的,不管观众是否理解,都是一种结果。
  电影里的情节和刘伟驰不是某个具体的映射,任何事物都有可爱和不堪的部分,没有针对这个行业,只是这个人物带出了这个行业的一些现象和“傲慢”。这并不是只有演艺圈才存在的事,大家应该在各行各业都遇到或者见到过这样的人或事。电影中的资方下场其实是罕见的,直接映射是不存在的。但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在沟通的问题上,小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别人,但当你经历过社会,你就会形成一些方法论,形成一个路径,就会觉得这个路径是对的,人心理是必须自我肯定的,当某个时候你的肯定与我的肯定不一样时,在各有各的方法论之下,就无法沟通。




  “现在有那么多的沟通工具,反而意见没有统一,更加碎片化了。有时候问题本身都不重要了,立场才重要。执念会变成傲慢,变成我的角度才是对的。你得放下执念,才能沟通。”——宁浩

电影《第二十条》
现实主义喜剧映照你我生活


图片及资料提供 《第二十条》片方


 电影《第二十条》的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影片取材自大家关切的身边事,展现了不同案件遭遇的情与法的困境,在具有人文关怀的同时,在现实主义故事下融入喜剧元素。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在农历龙年的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影片在现实主义基调下,描摹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喜乐温情,细腻展现了平凡人之间朴素冷暖,勾勒了一幅现实主义的立体群像。在此前举行的主题为“我爱我家”的电影首次发布会上,张艺谋导演就曾表示,电影《第二十条》是一个讲述千家万户普通人间的故事,希望影片及片中每一个角色都能走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自《第二十条》“一家三口”的分享:


  Q:韩明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的哪一些特质让你觉得很吸引你?
  雷佳音:我去体验检察生活的时候,我问这些检察官:你们平时看检察官的电视剧吗?大部分检察官说:不看。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家里都是干警察的,他们也是一样,也说不看这种刑侦类的影视剧。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我的想法就是真塑造一个以人为核心的检察官,甚至是让大多数检察官也愿意看的这样一个检察官。首先你得跟大家有共鸣,不能被这身制服给限制住,那就失去了我们拍这部电影的意义。你必须得让更多人去看这部电影,才能去普法,不能教条式地上来就讲道理,那谁也不会看。所以我们想达到的是这样一个切入点。在梳理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知道最后一场戏是这个人慷慨而谈,所以我希望前面90%的戏尽量把这个人做得鲜活,做得低一点,甚至是有一些个人缺点,因为最后这一场戏如果事儿也高、人也高,就显得假了。而且导演要求的风格是轻喜剧,我们大多数的侧重点都在怎么让观众能看进去,让电影更好看。
  Q:你觉得韩明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雷佳音:我觉得他是一个蛮爱家庭的人,但是他也有中年危机,有时候还溜号,甚至是跟同事之间还有一点那种说不上来的中年小剐蹭,但是他确实爱这个家庭,在行业操守上他也有底线。我们给他设计了很多中年人应该有的瑕疵,比方说腰不好、冒虚汗,中年的一些疾病,他也怕媳妇,等等,我们希望用这些点组成一个鲜活的人。
  Q:你怎么理解李茂娟这个人物?
  马丽: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一个特别鲜活的李茂娟。拍第一天、第二天的时候我还有担心,因为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希望演员能够表演得特别生活的,但李茂娟这
  个角色又需要承担一些喜剧任务,我可以很生活地去演这个角色,但是你一旦生活了,就会丢掉喜感,因为喜感还是需要有一些所谓的表演痕迹在的,性格的设定,包括你说话的方式、语言的节奏,以及肢体语言。它有一些条条框框,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你才可以呈现喜剧的效果。但我就怕格格不入,我特别怕跟雷佳音包括其他演员搭不上,但是导演给我吃了定心丸。我说会不会过了啊?导演说不会。我说不夸张吗?他说不夸张,没问题,还好还好。他说我这都把控着呢。所以我就踏实了,我就能够放心大胆地自由地去演李茂娟。
  第一天其实我不太能够接受我儿子那么大了,哈哈哈哈哈,18岁了,还有点儿不敢相信,然后慢慢就相信了。当你演上了这个戏,你就真的相信你的儿子就是这么大,抛开所有的杂念,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全心全意地为了这个家。李茂娟此时此刻会怎么样?当你化身李茂娟的时候,你演什么都是对的,不需要设计,不需要去想我这时候应该说什么,那个时候该说什么,没有那么多表演痕迹的东西。生活,就是在这个角色里面生活着。
 Q:介绍一下韩雨辰这个角色,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耀文:我在《第二十条》中饰演韩雨辰这个角色,我觉得他很正直,会见义勇为,永远会站在坏的势力的对立面。他始终在坚持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电影《飞驰人生2》
从独自上场到团队荣耀


图片及资料提供《飞驰人生2》片方


  2019年,《飞驰人生》在大年初一上映,影片片尾,沈腾饰演的张驰驾车飞出终点,生死未卜。五年之后的大年初一,《飞驰人生2》的故事承接前作继续上演。不同的是,《飞驰人生》中的张驰更像是独自上场,《飞驰人2》则更突出团队的力量与凝聚力。编剧兼导演韩寒表示,这五年对很多人来说是特别难忘的五年,电影里张驰与五年前的自己相遇彼此鼓励,也希望观众从中获得力量。



 《飞驰人生2》讲述了昔日冠军车手张驰(沈腾饰)成为一名驾校教练,不料,濒临停产的“老头乐”车厂厂长(贾冰饰)主动赞助组建车队。面对再闯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拉力赛的绝佳机会,张驰召集老友孙宇强(尹正饰)和记星(张本煜饰),与天才车手厉小海(范丞丞饰)以及总是考不过科目二的驾校学员刘显德(孙艺洲饰),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笑料百出地奔赴赛场……

对话编剧/导演韩寒:


  Q:《飞驰人生2》包括演员在内很多第一部的老朋友都回归了,这次聚首会有一种团魂感吗?
  A:我感觉是有很强团魂感的,再聚首肯定要有团魂,我的团魂是有点燃起来了。
 Q如何看待张驰身份的转变,从以前的车王到现在的驾校教练?
  A:在创作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的身份才能符合张驰,要符合他的职业、要有笑点、要有燃点,最后确定了驾校教练。我回头看《飞驰人生》第一部,驾校的那段自己又看乐了,所以让张驰成为了驾校教练。
  Q:除了身份,在第二部中张驰还有哪些变化呢?
  A:心态有很大变化。第一部中张驰的成绩没有作数,没有通过车检、没有通过收车台,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怎样在第二部里将这个变化体现出来,是我创作中思考比较多的。
  Q:第一部中张驰是追求个人冠军,但这一次追求的是团队冠军,这个变化的话是怎么来的?
  A:我觉得可能对于一个职业运动员、一个人来说,越往下走,可能越会感受到在个人英雄主义之外,团队的力量。身边的朋友能够给予自己一些帮助、鼓励,这也是《飞驰人生2》特别想突出的地方。第一部中张驰虽然有团队一起帮忙,但他是独自上场的;第二部中他不光有车队,领航员也坐在了旁边。这种团队感是我们当时在研究剧本的时候就牢牢建立起来的信念,这也是跟第一部的最大区别。
 Q:通过张驰这个人物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的不同经历,在主题上有什么变化吗?
  A:主题上,我觉得除了他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外,第一部中他是非常坚持我是热爱这件事情的,但对于第二部来讲,他其实也有过动摇,甚至觉得是不是可以摆个烂,但是到后来他真正上车,投入到这件事情之中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内心的火苗是没有变化过的。当然很多电影的底色都会是这样,但是我在想怎么可以把这样的底色写得更加扎实,更加燃一些。
  Q:《飞驰人生2》中把常规车辆改成赛车的挑战性或者说难点是什么?
  A:它的难点在于,比如说这一个赛车,我们有了它的壳,我们要把它改成能够在巴音布鲁克的高海拔去比赛,能够做出很漂亮的动作的车,而且还要稳定,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大家坐下来看一场最高级别的赛车比赛,比如F1世锦赛,可能都会发现里面有一些镜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高光剪辑的集锦大家会觉得很精彩,但那个是世界最高级别比赛的精彩集锦,我们的观众和车迷很多时候看的都是这种最顶级的东西,脑子里留下的也都是最高光的一些画面。而我们的电影要跟这些画面来PK,这样观众在电影院里面看完以后才能够觉得有爽感。这就需要车手、车队、赛车,包括我们的拍摄团队,拥有非常高的水准才可以。因为一般的设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观众的审美跟口味了,他们的眼界已经被打开了。
 Q:电影里最贵的是哪辆车?
  A:是叶经理车队的车,和主角车队的A3那台车,这两台车都是比较贵的,每台的造价都需要7位数。
  “再聚首肯定要有团魂,我的团魂是有点燃起来了。”——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