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 > 《新春非遗之夜》开启文化盛宴
《新春非遗之夜》开启文化盛宴
时间:2024-02-22 13:45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摄影 申健 资料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美编 崔洪洋




  “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而春节是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春节民俗更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此之际,以新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社会各界推出“龙年非遗大集”,录制《新春非遗之夜》春节特别节目,共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如今,《新春非遗之夜》已同观众见面,完成了一场观众、嘉宾、非遗传承人们欢聚龙年非遗大集的跨界联欢。据悉,节目播出覆盖观众规模5323万人次,也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首次将非遗大集与总台央视新春节目录制相结合,“龙年非遗大集”作为《新春非遗之夜》的录制现场,使节目呈现出全新的表现形式,掀起了赏非遗、过大年的热潮。《北京青年》周刊专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新年开年之际,请他讲述非遗之魅力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进展及重点。

有声有色赏非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开始。在自然界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在人们心中,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这一天,《新春非遗之夜》以非遗视角解码最传统的中国年味,让多元艺术形式与丰富的非遗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融合表演,与全国观众一起用非遗打开春天。
  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春非遗之夜》的精彩时刻吧!“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王凯、上上、霍元圆三位美声唱将合体,在原版歌曲基础上融入傣族象脚鼓舞等非遗项目,传递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在歌手黄龄和希林娜依·高带来的国风舞台上,惊艳的“一键换装”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与科技结合的美妙;葫芦丝、藏戏、藏鼓、马头琴、呼麦、冬不拉、热瓦甫、手鼓等多种非遗音乐形式交融,龚琳娜用歌声唱出纵览四方的气势。
  让网友们连连点赞的舞蹈《一线·一雕·一世界》取材于福建蔡氏漆线雕同名作品,在以漆线雕风格还原建筑物细节的国安第一城内,舞者化为漆线雕中的人物,舞姿翩跹,尽显漆线雕艺术与舞蹈艺术碰撞出的魅力;来自四川、天津等五地的表演嘉宾们用歌曲串烧《我的家乡很好吃》,盘点五地非遗美食,唱出“舌尖上的中国”,引得观众纷纷留言“又忍不住点了一份夜宵”;令人心潮澎湃的武术表演《采青》与醒狮表演相配合,一动一势间彰显中国气魄,用最昂扬的精气神为观众送去龙年的祝福……除此之外,观众们还在《青衫磊落》的演绎过程中邂逅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说茶》中了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与关晓彤等人一起通过歌曲《城中行》感受老北京叫卖、北京琴书的余韵悠长。从曲艺到舞蹈,从技艺到医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每一项都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
  《新春非遗之夜》让观众们在阖家团圆、共同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通过一个个匠心独具的表演和节目间的互动串联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欣赏传统文化之美,感受最淳朴的中国年味。



沉浸式+非遗市集,
充满热闹氛围


  随着镜头移动和节目的变换,观众们跟随着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广东赵家狮南国醒狮团,环绕永定城门奔跑;在孩童嬉戏打闹着的顽皮巷,向非遗传承人们请教传统手艺,于指尖欣赏浙江乌镇竹编、天津温派面塑、江苏徐州香包、上海灯彩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食神街品尝非遗美食,陕西关中礼馍、江苏高庄豆腐干、四川李庄白肉、重庆泡菜火锅等近百种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如此身临其境般游城、逛大集的快乐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专访中说道:“本次活动旨在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接触非遗,从而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与传统文艺晚会相比,《新春非遗之夜》打造了一个巨大的沉浸式观演空间,观演场地“国安第一城”本就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龙年非遗大集”又呈现了更为丰富的非遗情景。此次,节目演出和观众游园同时举办,相辅相成,给屏幕内外的观众带来强互动性、深度沉浸的节目观看体验。
  除了大屏表演之外,《新春非遗之夜》节目在新媒体领域持续发力。不仅有16支“大话非遗”系列短视频,还有以“龙年说非遗,我来出道题”的趣味形式为观众介绍香河肉饼等16项非遗项目,以及“家乡的非遗‘推荐官’”活动,尼格买提推荐家乡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鞠萍推荐家乡山东的花饽饽,月亮姐姐推荐家乡山西的鱼羊包……可以说,《新春非遗之夜》鼓励全国观众和节目主持人们一起推荐家乡非遗、讲述地域文化。
  “群龙相聚贺新春,一城寻龙赏非遗”。适逢甲辰龙年,《新春非遗之夜》以及龙年非遗大集以生肖“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打造凸显“龙”主题的同时,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所有人呈现出一场充满传统年味儿的盛宴。



王晓峰
龙年非遗大集唤醒传统年味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人物摄影 李英武 美编 崔洪洋




  每年年初,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庆让浓烈的喜乐氛围笼罩在每个人身边。传统节日不仅仅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更可以集中展示中国民俗的文化魅力,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4年春节前夕,我们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他表示:“在新春期间举办非遗大集,借助举国阖家欢庆的节庆氛围,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以及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是一次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人间烟火,实现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致力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

“非遗来自传统,属于当代”


  “非遗”解乡愁。所谓乡愁,是人们对故土、亲友的怀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而非遗则是寄托乡愁的载体,非遗所记录的历史是亲切、朴素而丰富的,也是充满人情味儿和烟火气的。王晓峰说:“保护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留住了乡愁。一直以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致力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
  “非遗来自传统,属于当代。”王晓峰补充说,“正在国安第一城举办的龙年非遗大集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使非遗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大放异彩,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以及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王晓峰提到本次大集中的一项来自重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龙。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龙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且多次受邀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伴随着精彩独特的音乐伴奏和烟花,一条巨龙在游、盘、翻、滚间,展现动中有韵、静中有势的龙韵。铜梁龙历史源远流长,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龙年非遗大集期间,观众可以一睹‘中华第一龙’的风采。当然,还有更多的精彩非遗项目都可以在龙年非遗大集中一次性地欣赏到。”
  时值春节期间,本次“非遗+节庆”所呈现的一系列活动既可以营造喜庆氛围、拉动经济消费,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际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一直通过非遗与各领域相结合的形式,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比如这次就是联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各个方面,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王晓峰如是说。

对话王晓峰:

了解非遗、走进非遗、
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Q:您对本次新春非遗活动的效果有何期待?
  A: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期望通过“龙年非遗大集”《新春非遗之夜》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及文化内涵,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展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展示和销售,激活非遗的市场消费需求,带动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非遗手工艺品、传统美食、民俗旅游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可以说,本次活动既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我们期待本次活动能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Q:2024年是龙年,在众多的非遗文化中,您对哪些有明显“龙”年元素的非遗技艺印象深刻?
  A: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精神与我们伟大的民族是紧密相连的。今年又时值龙年,本次龙年非遗大集便以“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场景打造上面更加凸显“龙”这一主线,同时,又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遗项目,从观众的反映来看还数龙舞、龙灯等热闹欢乐的项目最受欢迎,比如铜梁的火龙就成了网红项目。
  Q:据说,本次来到大集的乐清首饰龙十分精彩?
  A:是的,龙年非遗大集展出的浙江乐清传统美术灯彩——乐清首饰龙,这是一项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的非遗项目,通过巧妙的机械传动装置使得船身2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还可以演绎80余个戏剧场景。
  Q: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通过本次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那么关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怎样的助益?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搭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和风采的舞台,推动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强国一代”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提升文化认同,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对于构建中国故事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Q:这种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塑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激活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普及以及创新表达与国际话语建构这六个方面都是能够对讲好中国故事有所助益的。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Q: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重点在哪些方面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A: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把关注青年传承人群体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完成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扶持对象遴选工作。同时,协会积极倡导并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多地举办各类大小活动,搭建载体,先后在榆林、丹寨、扎鲁特旗、无锡、仙女湖等地精心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进度假区、进街区活动,推动非遗进入新场景、构建新生态,彰显当代价值。例如,在陕西榆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带动当地旅游60余万人次,以及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2023年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中国(仙女湖)非遗旅游欢乐周等活动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在举办相关活动的同时,协会高度重视非遗大众化传播,不断扩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声音。各项活动期间协调、整合各级媒体资源,构建传播矩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做好非遗大众化传播。此外,协会联合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打造合作平台,扶持非遗传承人入驻抖音、微博平台,开通传承人账号,宣传非遗项目,借力新媒体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传播与传承持续赋能。
  Q:可以详细分享一下协会是如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吗?
  A: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鲜明特色,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工作抓手。
  近几年,在文旅部有关司局的支持下,协会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牵头成立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协调委员会”,同时,非遗与旅游融合是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也是旅游发展的赋能行为,要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树标杆、立示范、出榜样。
  为此,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推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遴选工作,在全国范围从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四个类型优选项目,建立“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名录”标杆。在此基础上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制定等配套工作,鼓励、支持和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及个人参与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实践和创新。
  Q:在新的一年,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将有怎样的规划?
  A:在2024年,协会仍将持续打造品牌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中国丹寨非遗周”“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彰显非遗当代价值,践行“人民非遗,人民共享”理念,加大非遗传播弘扬力度,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协会还将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街区”“非遗进度假区”活动转型提质,打造更多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新场景、新生态,丰富旅游产品沉浸式内容体验。
  在非遗传承人扶持培养方面,协会将持续以“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为抓手,汇聚优势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协会分支机构已成为非遗传承人共建共享平台和推动专业领域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协会将进一步改进、优化分支机构的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分支机构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办好“非遗人之家”共享平台,持续为传承人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支持、宣传推广、资源整合、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服务,帮助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等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晓峰参观非遗大集 摄影 申健


2024“龙年非遗大集”
“活起来”的非遗


摄影 申健 资料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春节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为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文化空间。2024年的“龙年非遗大集”则首次由线上转至线下,为各地游子搭建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龙年非遗大集”汇集了来自21个省市的200余个优选非遗项目,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及表演人员相聚国安第一城,范围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非遗门类。观众在可听、可尝、可赏的非遗市集中,体会“活起来”的非遗项目。我们不妨一起直击非遗大集的精彩时刻,共同体验这场非遗盛宴吧。



高度还原传统民俗
找寻记忆中的“年味儿”


  春节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为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已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线上举办“非遗牛年大集”“非遗虎年大集”“非遗兔年大集”节庆活动,让全国观众赏非遗之美,购非遗好物。2024龙年非遗大集更加注重传统民俗的展现,精心设计搭建了传统坊巷街景,在空间上分为“甲辰龙集”“把式江湖”“食神街”和“千物集”四大板块,汇聚中国特色的非遗展演、五湖四海的非遗美食和非遗手工艺。其中,位于国安第一城中心广场的甲辰龙集依照春节习俗,又细分为以传统吹打乐器为主的“鼓乐区”,以“福”字为主线汇聚传统剪纸、彩绘、书法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送福区”,以及团圆区及还原了“阖家团圆”“新年制新衣”和“春节庙会”等热闹场景的“绣纺区”与“赶集区”,众多糖画、面塑、古彩戏法、皮影等存于老一辈记忆中的非遗民俗在大集现场原景重现,让观众找寻记忆中的“年味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龙年非遗大集以生肖“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场景打造凸显“龙”主题的同时,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舞龙、剪纸龙、龙灯等,包括在《新春非遗之夜》节目中出现过的铜梁龙、乐清首饰龙、翻花(翻纸龙玩具)、糖画等蕴含“龙”元素的项目也悉数亮相龙年非遗大集。

沉浸式实景演出
古老非遗再亮相


  区别于过往以展售为主的工艺品博览会,龙年非遗大集旨在用沉浸式展陈、展演的方式,让观众能够亲自体验书法、吹糖人、毛猴等非遗制作过程,与现场数百位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精神内涵,同时也让一个个非遗项目从“纸上名录”中鲜活起来。
  “去边界化”的展演区域舞台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空间,让观演和游园有机结合,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醒狮、京东大鼓、高跷、黄漕飞叉、相声、呼麦等全国各地极具代表性的非遗精品节目轮番登场,让古老的非遗重回市井,融入百姓现代生活。龙年非遗大集汇集了全国各地好吃、好玩、好看的非遗体验内容,并创新性地以“非遗+科技”“非遗+文创”营造互动消费场景,采用裸眼3D、XR等新技术手段进行非遗展示,以虚拟现实还原的技术手段活态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耳目一新的非遗主题深度体验。
  除了科技嫁接,千物集区域内传统口金包、结绳技艺、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刺绣、内蒙古毡绣刺绣、北京礼物等非遗文创产品,则是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融合,让非遗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