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龙泉青瓷传承人 汤忠仁 愿更多年轻人因青瓷相遇
龙泉青瓷传承人 汤忠仁 愿更多年轻人因青瓷相遇
时间:2024-02-01 15:09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文 刘艺琳 人物摄影 李英武 资料图提供 受访者 美编 聂琳


汤忠仁,1984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200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工艺美术系获硕士学位,2018年荣获丽水市第三届“绿谷新秀”,202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荣获丽水市首批宣传思想文化“绿谷青英”人才,2022年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22年评为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多届国际、国家、省市各级陶瓷艺术奖项。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出产青瓷著称。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如今,龙泉青瓷工艺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青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这项技艺的发展也还是很有限。作为龙泉青瓷传承人,汤忠仁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让大家看到青瓷,了解青瓷。在他看来,青瓷的烧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而青瓷本身更是拥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只要对其深入了解,便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




  2003年,汤忠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起初在读这个专业时,他只是知道家乡的龙泉青瓷而已,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直到临近毕业,他去到朋友的工厂里实习。在朋友的分享下见到了许多古代的瓷片标本,因为志同道合,朋友为他一一介绍讲解。这种分享的过程令汤忠仁受益匪浅。
  在他看来,龙泉青瓷本身拥有一种魅力,那便是:你一旦接触了,对它有了认知,便会被深深吸引。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从起初对于青瓷的懵懵懂懂,到后面逐渐沉迷其中,最终决定扎根在龙泉。直到现在,他仍旧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被材料吸引,“它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吸引着你不断往前走。”汤忠仁感叹道。
  只不过目前,这个行业中年轻人的参与度并不高,这令汤忠仁对其未来发展十分担忧。“哪怕是有参与进来的年轻人,也都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延续技艺流传,但是在创新力上面会稍显薄弱。”在他看来,这种现象背后最大的问题就是龙泉当地没有青瓷相关的高校。“这里不像景德镇有大学,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人才结构,能够汇集到许多喜爱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留在当地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近两年来,汤忠仁一直在想办法去推动这件事。当听说八大美院被景德镇市政府请过去做基地时,汤忠仁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作为我自己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本身是在浙江,又在龙泉,可以说跟龙泉有着很深的渊源,那是不是有可能从美院开始,龙泉和美院也在龙泉当地做一个创新研究或者是设计的基地?抑或是类似的地方……”在他看来,既然当地没有这样的高校,那就只能通过联络其他高校,将其引到龙泉来,这样才会有更多喜爱青瓷的年轻人愿意留下来。于是,汤忠仁便将自己的想法向当地的政府汇报了上去并积极推动。到了2023年8月份,该项目已正式落实。“现在已经有好几批学生来过了,包括一些国际上知名的陶艺家也会在这个基地里面去做驻场工作,给学生上课,或是讲座。我觉得这些都在慢慢地向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汤忠仁说。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在龙泉因为青瓷相遇,产生一些学术交流,大家一起共同创作。甚至是国际上的这种相关院校学生、老师、古瓷爱好者、收藏家……能够在这里跟当地的从业者产生一些灵感的碰撞,希望大家能够一起玩儿起来。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对话汤忠仁:


 Q:对于学习从事龙泉青瓷这项技艺的人来说,最大的学习难点是什么?
  A: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够坚持下来。因为这个行业,如果你想做出一件有个人风格或者个人语言的作品,是需要从原材料开始掌握的,也就是所有的流程,俗称“七十二道工序”,你都必须自己完成。如果哪一个流程出现了问题,或者是马虎了,那最终烧出来的时候都会以失败来反馈给你。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起码要有个三五年的前期经验积累。过了前期的磨炼后,虽然你能够烧出成品了,但也仅仅只是开始,后面还有许多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精进的地方。不过一旦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他也就能够沉浸进去了,但往往前面几年就会磨掉很多人的耐心。
  Q:在学习这项技艺的过程中,有受到哪些老师的影响吗?
  A:我在2004年左右,就去过师公徐朝兴先生的工作室。因为我最初接受陶瓷的时候是从拉胚修胚开始,也就是基本的工艺完成,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但其实那时候只学了一个表象,真正的是从老先生这里看到的,也就是各种细节的考究。比如说,拉胚,他不会拖泥带水,拉完一个胚,手上是非常干净的。跟泥巴打交道,能够保持手上干净是极其难得的,这对我影响很大。他让我看到了一件事情真正达到极致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
  Q:你认为,如何让老技艺焕发现代生命力?在技术层面,都做了怎样的尝试?
  A:我觉得目前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做的依旧是传统复刻,传统复刻的作品其实在生活中只有小部分偏古典的场景或是茶室等是可以适配的,普遍的生活场景中似乎出现得极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将这些材料融入到我们当代的生活场景中,只有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它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推广。在我自己的创作里面,我会更多地思考作品的当代性,思考我们时代的特征,把这个时代的特征融入进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