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纪念小泽征尔 共度音乐时光
纪念小泽征尔 共度音乐时光
时间:2024-02-29 16:32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文 王雅静 图片提供 IC Photo 美编 聂琳




  2024年2月6日,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家中去世,终年88岁。
  小泽征尔是闯入西方古典乐坛少有的东方面孔之一。他曾师从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24岁获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冠军,1961年开始在纽约爱乐乐团担任副指挥,历任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多伦多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之一。
  而对于中国乐迷来说,小泽征尔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乐坛巨星,更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使者。这位出生于中国沈阳的世界级指挥大师,曾在自传《指挥生涯》里称自己“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日本人”。作为中美建交后首位音乐使者,1979年,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在新中国掀起了一股交响乐旋风。此后多年,他十余次访华,将东西方音乐无缝连接,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音乐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泽征尔离世后,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文缅怀,称他始终保有孩童般的纯真和幽默。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会聊些什么

文韩 哈哈 图片与资料提供 新经典文化


  从日本神奈川到东京,从美国檀香山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在一个个暖茶与点心陪伴的午后,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畅谈音乐、文学与人生。小泽征尔娓娓道来传奇的音乐家之路,分享从未公开的思考与感悟,令人从大师的脚步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村上春树以深厚的音乐素养与文学功力,打破专业的高墙,为读者架起一座走进音乐世界的桥梁,体验文学的魅力与音乐之美。阅读本书,就是走进两个伟大的灵魂。




村上春树说——


  “经历数次对谈后,我发现自己与小泽先生似乎有某些共通点,无关才华、专业水平、气度与知名度的高低,而是我们在人生态度上的倾向比较一致。第一,我们俩似乎都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音乐与文学分属不同领域,但比起从事其他活动,埋首于工作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和满足。能从工作中获
  得何种成果固然重要,但专注到废寝忘食的投入,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贵的回报。
  “第二,我们俩至今依然拥有年少时期的求知欲。‘不,这还不够,得追求得更深入,得朝前多跨一步’,这种心态是我们在工作上,甚至在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驱动力。从小泽先生的言行举止中,总是能感觉到这股积极的(或者说是贪婪的)渴望。还有一股‘虽然要同时间和体力上的局限对抗,但非达到更高境界不可’的决心。
  “第三,就是顽固。有耐心,有毅力,而且顽固。一旦下了决心,不论大家怎么说,都得做到符合自己的要求才甘心。即使最终会遭受严厉的批判,甚至憎恨与嫌恶,也愿意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原本就是不装腔作势、爱开玩笑的性子,虽然也很关心周围人的反应,但总是分得清轻重缓急。至少在我眼中,我们同样属于这种有始有终、绝不动摇的人。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结识了许多人,有些甚至交情匪浅。但就这三点而言,让我感叹‘他这心态,我也了解’,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的人物,我还是第一次遇见。由此可见,小泽先生对我而言是多么重要的挚友,我庆幸世上有他这样一个人。”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和名满天下的作家相遇会聊些什么?就是这本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起写成的,六堂关于古典音乐、关于人生的‘公开课’。”

书摘:序


  与小泽征尔先生共度的午后时光(村上春树)(部分)开始与小泽征尔先生见面聊天,是近期的事。我在波士顿住过一阵子,虽然原本就是个喜欢偶尔欣赏音乐会的乐迷,但和小泽先生并不相识。后来机缘巧合,结识他的女儿征良,通过这层关系,我才见到小泽先生,有了与他对话的机会。起初,我们俩只有与工作毫不相干的私人交情。
  可见这场访谈开始前,我从来没有和小泽先生进行过关于音乐的深入对话。原因之一或许是这位大师事务过于繁忙。考虑到他平日就得时时浸淫在音乐中,相见时也只敢推杯换盏,聊些音乐以外的话题。偶尔谈及音乐,也总是只说到一些零碎的片断。总而言之,他是个十分专注、将全部心力投注于眼前目标的人,一旦放下工作,想必也需要充分的休息。基于这层考虑,我一直避免触及音乐的话题。
  但小泽先生于二00九年十二月被诊断出食道癌,并接受切除手术(而且是大手术)后,音乐活动受到大幅限制。疗养和痛苦的康复训练取代了音乐,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也不知是否出于这个原因,此后与他见面时,我们竟然开始一点点聊起了音乐。当然,他身体欠安,可一谈起音乐,神情却豁然开朗。就算和我这个门外汉交流,只要能帮他以某种形式重新接触音乐,或许就能帮他转换一下心情。此外,和我这个领域不同的人对谈,多少也能让他感觉轻松一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是热心的爵士乐迷,对古典音乐也相当钟情,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收集唱片,而且只要时间允许,便尽量找机会欣赏音乐会。尤其是旅居欧洲时,几乎成天浸淫在古典音乐里。交替欣赏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对我的心灵一直是良好的激励(有时也是祥和的慰藉)。若硬要我在两者中选择一个,不论舍弃哪个,我的人生都不再完满。艾灵顿公爵说过,世间只有“好音乐”与“坏音乐”两种音乐,不论是爵士还是古典,在这方面道理是一样的。各种类型的音乐都能让人享受到“好音乐”带来的纯粹的愉悦。
  有一天,小泽先生莅临寒舍,我们俩放着音乐闲聊。不知不觉间,他聊起了古尔德和伯恩斯坦在纽约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轶事,十分有趣。当时我心想,就这么让如此有趣的故事消失,着实可惜。应该找谁录下来整理成文才是。至于这个谁是何人——虽然听来像是朝自己脸上贴金,但到头来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除了自己别无他人。
  “好呀,这阵子有空,咱们就聊聊吧。”我一提出这个建议,小泽先生便爽快允诺。小泽先生患了癌症,对音乐界和我而言(当然,对他而言也是如此)都是令人痛心的事。然而,我们俩却因此获得了悠然畅谈音乐的宝贵时间,未尝不是因祸得福。那句英文谚语果然不假:乌云背后总有一线光芒。
  只不过我虽是老乐迷,却从未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说我是门外汉也不为过。受限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总要时不时脱口说出一些认知错误甚至失敬冒犯的话。但大师从来不介意,总不忘先认真思考一番,再细心地一一回应我的话,实在让我满心感激。
  我用录音笔录下我们的对话,整理成稿,再请大师阅读和修改。
  “说起来,我从没好好和人聊过这些事。”这是大师看到原稿后的第一个感想,“但我话说得这么随便,对读者可有意义?”
  的确,小泽先生的谈吐几乎可算是一种独特的“小泽语”,将它转换成文章其实并不容易。同时,他也有许多夸张的手势等肢体动作,甚至不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但他这股跨越“语言障碍”的热情透过些许“随便”,强烈而直率地跃然纸上。
  我虽是个门外汉(或许该说正因为我是个门外汉),但欣赏音乐时,总是抛开一切成见侧耳倾听,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好,任其浸透身心。听到好的部分,能感受到一股幸福甜美涌心分,只会一阵怅然失落。如果有余力听得更深入些,则不忘思索这好是好在哪里、坏是坏在何处。除此之外,音乐的其他要素对我义。个人认为,音乐可谓是一种能让人品尝幸福滋味的东西,其中蕴藏着形形色色的使人幸福的方法与途径。光是音乐的复杂性,就足以让我的心灵痴迷。
  在倾听小泽先生的陈述时,我也试图坚持这种态度。换言之,我不断提醒自己,我只是个满心好奇、尽量诚实地面对一切的门外汉听众。毕竟阅读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应该都是和我一样的门外汉乐迷。



  书封简介
  书名:《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作者:小泽征尔/村上春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译者:刘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