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丝路之声代代传
丝路之声代代传
时间:2024-01-25 16:50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图片及提供 受访者 美编 崔洪洋


  1.库木塔格沙漠公园
  2.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维吾尔族手工铜器工艺品
  3.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部分作品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西方文明。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道路,见证了历史上无数文明的兴衰更替,无论是古希腊哲学、佛教、伊斯兰教,还是东西方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在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相互碰撞、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艺术之路,文明之路。东来西往中多种文化、文明在丝绸之路碰撞,“艺术”以多种方式在丝路沿途传播,生长演变。近期,“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观众能够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震撼之美。通过知名雕塑家、酒泉市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杜永卫的《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一书,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咽喉之地——敦煌,为中外人士认识、研究敦煌甚至丝绸之路的文化开启了崭新窗口,提供了全新视角。此外,还有多部图书以及影视作品展现了那条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丝绸之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丝绸之路的声音减弱。但是,世界历史的核心并未改变,丝绸之路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是全球化的起源,只有读懂丝绸之路,才能理解今日中国与世界。通过理解世界以及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碰撞与融合,展现丰沛艺术样貌

  马蹄阵阵,驼铃声响。东来西往,多种文化、文明在一条丝绸之路碰撞融合。其中,“艺术”便以多种方式在丝路沿途传播,生长演变。近期,“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聚焦于文明的融合,以“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来讲述丝绸之路丰沛的艺术样貌。


沧海桑田艺术长存


  初唐时期重近7吨的“宝冠佛”曾坐落在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如今出现在美术馆入展口,一如当初,俯视着芸芸众生;被收入美术史教科书的龙门看经寺浮雕罗汉像,被盗海外后终回归,其中的传奇经历被大家口口相传;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一件黄金面具上镶嵌着奢华的红宝石,这张面具之下祭奠着怎样的人生故事?赶路的胡人吃饼骑驼俑,描述着千年前生意人的生活艰辛;唐代的小学生一边抄写《论语》,一边请求先生早放学,回家是孩子最真切的期盼……当我们走入其中,与一件件文物擦肩而过的时候,时空在一刹那交织,这场为公众制造的艺术场域也逐渐揭开了“何以丝绸之路”的时代答案。
  6000平方米的空间,展出包括来自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的共500余件组作品。“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从艺术的视角,通过绘画、雕塑、造像、器物等实物,并辅以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角度来立体呈现丝路艺术的活力。当观众置身于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丝路时空”时,可以感受到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震撼之美。本次展览的序篇阐述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从艺术的视角来呈现丝绸之路所展现的人类文明。第一章“大地”以“先民之土”“丝”“行路难”三个部分来讲述张骞通西域前丝绸之路带给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想象;第二章“人间”以“胡容汉貌”“百态人生”“万里同文”“古乐新声”等五个部分来多角度呈现丝路艺术的多彩多样;第三章“天空”聚焦于精神力量,分为“多元信仰”“佛艺东渐”“化梵为夏”等四个板块;第四部分“艺术恒久”为结语篇,千年丝路上的“瑰宝”有其绚烂,有其消失的遗憾,留下的艺术因人而恒久存在,绽放美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能量。
  展览大胆创新融入当代视角,特别联合哈佛大学推出《数字洛阳》多媒体特别项目;联合青海四大古寺之首、700年历史夏琼寺共同推出《坛城沙画》特别项目;联合日本著名学府、有近400年历史的龙谷大学共同推出柏孜克里克第15窟特别项目。同时,龟兹研究院首次复刻克孜尔石窟第8窟、全新呈现第38窟,并得到了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大学、挪威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学术机构支持。
  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物瑰宝同场相邻、传承与创新时空并存,透过文物与当下的艺术创造,观众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处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展览正是展现了丝路叙事方式和观看方式。
  这条以“丝绸”命名的沿线创造了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一代代人在丝绸之路上繁衍生息。沧海桑田,彼时,人们借此路融汇交流;此时,那个遥远的时代借由一件件文物长存。






 1.胡傅温酒樽西汉山西博物院藏
  2.数字洛阳数字艺术作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局部)
  3.观众在现场展出的复制窟——麦积山第
  123窟前驻足赏析
  4.宝冠佛坐像唐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5.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他说: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向‘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物质精神纽带致以崇高敬意。希望通过‘文明系列’艺术大展,能够使每一位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共同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身力量。”——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承载了无数文化的相互交融、碰撞与融合,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它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今天,在美术馆的展厅里,我们将共同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丝路的千年风华,领略古代文明的规律。”——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



  “过去博物馆类的展览是模式化的,但是现在的展览以越来越多元的方式呈现,这个也是文明的融合,而且过去在融合、现在也在融合,谁能引潮头之先,不一定是文博单位。”——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为本次展览专门带来了数字艺术作品《数字洛阳》,同时这次展览也是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第一次和中国的博物馆合作,能够把哈佛大学的作品带回来,与中国的观众见面,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亮相,希望数字艺术与历史文物在展览中交相辉映。”——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在交流、融合、创造中产生了多元璀璨的丝路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丝路艺术主题展览,集中展示40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熏陶与文化启迪,而且有助于促进丝路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马宏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
让古代文物“走”入现代美术馆

文王雅静  摄影李英武

  在展览开幕间隙,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他表示,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要把文明系列展现得全面丰富,更要把学术研究充分转化为现场体验,在微观上切入现代展陈方式,展现文物之美。


对话李峰:丝绸之路的丰富与热闹

  Q:为什么将“文明系列大展”第三站扩张到陆上丝绸之路而不是聚焦在重点城市?
  A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2022年展出了“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那次展览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展出了超过280组件作品,史无前例地呈现了8座复制洞窟。不仅仅是受到学术圈的瞩目,还受到了众多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大家都知道,敦煌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筹备“文明系列大展”第三站的时候,我们想把焦点继续扩大,做整个丝绸之路的东段,聚焦于中国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洛阳、长安到新疆,呈现出丝绸之路的丰富与热闹。
 Q“驼铃声响”这个主题是如何确定的?
  A提及敦煌,大家的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形象,例如,大漠,壁画,艺术的长廊等等。但丝绸之路是什么呢?其实很难说。这个主题是我在从北京去洛阳的高铁上忽然想到的,骆驼队的出现像是高铁一样,会加速物品、精神的交汇与流通。那么,驼铃声响、驼铃声动,它意味着一种文明融合的讯号。最终,我们一致选择了“驼铃声响”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
  Q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十分丰富,如何做到与众不同?
  A当然,丰富的展品构成了这次展览的精彩之处,场地之大、展品之丰富,十分值得一看,还有许多重磅展品为首次呈现。此外,本次大展还得到了哈佛大学,
  青海四大古寺之首、700年历史的夏琼寺,日本著名学府龙谷大学、龟兹研究院、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大学、挪威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学术机构支持,其间还有十分丰富的公众活动都是值得期待的。
  Q展览入口处的一尊佛像有何特别之处?
  A这尊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初唐“宝冠佛”重达7吨左右,吊装布展过程十分有难度。我们还为这座展品配备了高达12米的背屏,中间开一个缝隙,整体感觉又庄严肃穆,又具备当代美感。每到下午5点左右,阳光会透过美术馆的彩色玻璃将彩虹投射到佛像上。这个展陈的方式受到了当地文博机构的肯定,他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呈现。
  Q举办本次展览的难度系数是否比较大?
  A作为一个民营美术馆,做这个展览的难度和挑战是非常大的。面对10倍文物数量的增长,以及众多重要展品的首次展出,我们的协调难度更是成倍增加。在展览筹
  备期间,我陆续走访了35个城市,像洛阳、西安和新疆的一些下辖市区更是多次走访。在众多机构支持下,
  才促成了本次展览。十分感谢每一位参与到本次展览中的伙伴,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能够让本次展览圆满呈现。
  Q在走访以及筹划展览过程中,你对文物保护有怎样的心得感受?
  A虽然我不是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但我对此十分重视。我的基本判断是,文物安全第一,展览第二,之后才是完美的展现。在尽全力创造文物展示环境条件的同时,我们会尊重文物展示的基本规律,有些珍贵文物的展览时间只有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文物同样需要休息和维护。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
不同视角下的敦煌文化


文韩哈哈  资料提供新星出版社



  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则是一本了解敦煌乃至酒泉历史的重要著作,为中外人士认识、研究敦煌开启了崭新窗口,提供了全新视角。本书作者杜永卫是知名雕塑家、酒泉市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对敦煌的研究颇有心得。他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以下文字摘自本书。
  东西两晋,中原向外移民最为鼎盛,世家豪族除了大举南迁外,也有一些向西过黄河迁至河西走廊,其中一部分就来到了敦煌。这些从中原而来的大族豪强,给敦煌带来了大量的中原儒家文化与时尚风气。另一方面,一些来自西域的商贾、僧侣,在此长期定居活动,也为敦煌烙上了西域文化的印记。敦煌因为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多次战祸未能波及,因此在当地豪族政权的治理下,生产扩大,人口增长,自东汉以来基本保持了稳定局面。与此同时,敦煌作为佛教传入东方的第一站,很快生根发芽的西来的佛教文化与东来的中原的儒家文化在此碰撞、交汇。西域月氏国高僧竺法护及其弟子于西晋时期在敦煌翻译佛经、传播教义,时称敦煌菩萨。东晋时代出生或成长于敦煌的著名高僧昙猷,将竺法护所译禅学经典理论付诸实践,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千年基业。
  其后不久,乐尊和尚在前秦时期又来到这里开窟造像,布道弘法,成为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开山鼻祖。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汉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与区域性的开辟扩充,都在这里表现得非常鲜明而集中。正因为受到各种文明的交替影响,敦煌的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很多与当时的国际接轨的,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差异的丰厚博大的多元文化。敦煌的历史文化是灿烂辉煌的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不是移植、照搬,也非简单地乔装打扮,而是一种独特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西来的文化通过撞击、交融后熔于一炉。这一切,仅在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浩如烟海的敦煌艺术中,就已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仍向全世界释放着耀眼的光芒,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非凡的创造精神。
  敦煌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初次相互拥抱的地方,是中华最早向西开通开放的口岸。它不仅仅是中原王朝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举足轻重的边城商埠,还是包括政治、外交、文化、技术等方面往来的至关重要的港口。因此她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不仅仅表现在地理环境上的开放性,而更表现出一种民族心理上的海纳百川的开放和包容……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


  本书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本书封面采用作者的雕塑代表作,奔马信使,中华新格局的发端。在本书中,他分别采用如章回体小说般的四言及七言作为各章各节的标题,古意中求新,对城市传记创作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独特的敦煌石窟,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多视角开启丝路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我们看到了无数英勇的商人、勇敢的探险家和博学的学者在此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我们看到了不同文明如何在这条道路上交流、碰撞和融合。这条古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曾经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它连接了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等地区,见证了无数文明的繁荣与衰落。当我们不断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发现那条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丝绸之路时,就会发现,丝路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丝绸之路》
  作者:[日]大村一朗译者:孙立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华先锋
  作家、社会观察家大村一朗对中国文化非常仰慕,为了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脉络,从中国西安出发,重走丝绸之路,历时两年半,到达意大利罗马。沿途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研究,之后用七年时间写出了这本《丝绸之路》。本书有作者对丝绸之路历史的阐释,文明、文化的解读,更有对未来深刻的思考。





  《敦煌本纪(繁体线装限量版)》
  作者:叶舟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KEY·可以文化
  《敦煌本纪》是甘肃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潜心十年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小说以生活在敦煌沙洲城内几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写了发生在佛光圣地莫高窟和凡尘俗世沙州城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小说运用生动洗练的白描语言和雄浑流畅的叙事风格,塑造了一百余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一片独异的天地,跟随生息于其间的人民、落日、神祇、鸟兽,探问着敦煌这片圣地的今生与前世。在为河西走廊写史、为敦煌立传的同时,小说也勾勒出二十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时代以及整个国家的面貌。





丝绸之路シルクロード(1980)
  导演:铃木肇主演:石坂浩二
  类型:纪录片语言:日语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日本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除促进东、西商业繁荣外,在民族、宗教及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由日本放送局NHK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探索丝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文化艺术及沿途人民生活状况,与大家一起走进古代贯穿欧、亚的要道。





  海上丝绸之路(2016)
  导演:张伟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贸易之路,也是中西文化交融之路,它使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同时,它沟通两大洋,连接中国、东南亚、中东与非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摄制组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近20个国家实地拍摄,其中,东盟十国在历史与现实中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系列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以生动而真实的镜头,记录下这些国家中人们坚守、探索、奋斗、追逐梦想的传奇故事,也从航运、经贸、科技、文化、移民、梦想等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沿线各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纪录片挖掘历史的文明宝库,记录时代的发展轨迹,展现中国人的精神信念,诠释中国的海洋梦。





  面面大观
  主演:大米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观众将在来自英国的美食调查员大米的带领下,领略丝路风光,共同感受蕴藏在美食背后神奇的丝路文化和灿烂历史,在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基础上实现丝路文化、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美食、美景、风情、故事,备受关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面面大观——丝绸之路上的面食》于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纪录片是系列纪录片《面面大观》的第一季作品,作品采用全新的户外纪实类节目制作模式,以明快的叙事节奏、活泼的讲述语言、逼真的影像风格来满足受众的观赏期待,聚焦于丝路沿线多样的面食文化,从美食看生活,从美食讲丝路。





  穿越丝路双城记(2020)
 导演:孟纪原/戴丽晨
  编剧:辛国强/戴丽晨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穿越丝路双城记》作为一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源于百集4K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全片50分钟,从艺术、生活、饮食、建筑、法律、商贸等主题切入,讲述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意义,穿越时空,用平行视角的讲述方式,描绘两座城市、更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共鸣、文明互鉴。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增加更多电影元素,更大的场面、更生动的细节,让观众用一部微电影的时间,了解丝路的前世今生,开启对中西文明的探索之旅。这部纪录片用中国眼光、现代立场和国际表达,生动鲜活诠释了“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成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首个中意影视合作成果。也开创了中意国家级媒体和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传播的先河,为中意两国架起了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影视桥梁。